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实用医药》 > 2013年第18期 > 正文
编号:12413118
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内皮素、血糖、肌酐及尿素氮水平的临床研究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3年6月25日
急性ICVD,ET,BG,Cr,UN,发病机制,临床诊治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。

    姚键 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;

    【摘要】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(ICVD)发病及进展程度与血清ET、BG、Cr及UN水平的关系,以期为ICVD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。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-2012年间收治的急性ICVD患者79例(研究组),取空腹静脉血,测定血清ET、BG、Cr及UN水平;并与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1例(对照组)做对比分析,确定敏感指标。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79例急性ICVD患者分为轻度缺损21例(TCⅠ组),中度缺损33例(MCⅠ组),及重度缺损25例(SCⅠ组);比较各敏感指标的组间差异。结果敏感指标的确定:研究组患者ET及BG两项指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(P0.05);Cr稍高于对照组,UN稍低于对照组,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0.05);以ET、BG为急性ICVD的敏感指标。敏感指标的比较:MCⅠ组患者ET及BG水平显著高于TCⅠ组(P0.05);SCⅠ组患者ET及BG水平显著高于MCⅠ组(P0.05);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,其ET及BG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。结论 ET与BG两项指标与急性ICVD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,可作为急性ICVD的敏感因子进行实时监测;同时,也可从抗ET与降BG入手,摸索急性ICVD的治疗策略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 急性ICVD ET BG Cr UN 发病机制 临床诊治

    【分类号】R743.3

    缺血性脑血管病(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,ICVD)[1]为临床第一大脑血管病,其发病率可达所有脑血管病的70%以上;同时,急性ICVD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患之一,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位于各类脑血管病之首。临床病理研究结果显示,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主要发病机制[2]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(2488kb)